孙和声 预算案的威权性分配
信息来自:东方日报 · 作者:孙和声 · 日期:10-11-2011

2011/11/8 

人类社会的生存、发展与秩序的维持,基本上少不了以下 4 大要素:军警的强制性秩序维持、意识形态的行为规范(不论是宗教或世俗的)、经济活动与政治权力。

何谓政治?对中文读者言,由于孙中山的影响,许多人皆知道,政治是有关管理众人的事;只是,一种更流行的诠释是,政治是有关价值的权威性或威权性的分配。所谓价值( value ),指的是人们所欲的东西,如权力、声望、地位、资源、财富、教育与就业机会等。说得通俗些,就是有关什么人?在什么时候?用什么方法?得到什么?得到多少?这就是政治。

就经济与政治价值的关系言,大体上言,经济是有关组织与生产的活动,而政治则是有关分配或配置( allocation )的活动。这里涉及了配置效率与分配公正的事宜,通常是以平等对效率的方式来表达。有些国家重效率多过平等,如美国;有些国家重平等多过效率,如社会主义国家;有些则力图在两者间取得平衡,如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( Social Market )。大马的新经济政策则是理论上两者并重,实际上则是偏向对少数特权阶层输送利益,是种偏向静态分配,而非动态创富创业的倾斜政策,其可持续性是可疑的。

此点,也可从首相纳吉本人所说的,分配给土著的 600 亿股权中,最终只有 20 亿尚掌握在土著手中反映出来。这种利用政治权力、行政手段把资源财富转移(而非创造)的手法,也见之于各类政府配发的工程或特许经营权中,如把西马的垃圾处理中央化,再把它分发给了大承包商,或是汽车入口准证,计程车许可证的制度化寻租中一窥究竟。

这种做法虽益了少数人,可其代价却由国家或全民来承担。其结果,自然是损国害民;一方面是国家收入减少,可提供的公共物品与服务递减,他方面则是加重人民的生活成本与工商界的经营成本,进而损及国家竞争力。国家竞争力递减的代价则是,失去创造体面就业机会的能力。当普罗大众,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缺乏体面的就业机会时,他们便会成为政治变革的动力,大搞示威等。

执政政权若要钝化这个变革动力,方法之一便是收编这些失业者,如扩大政府雇员人数;只是,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一时之策,当政府财政负担持续扩张到难以为继的程度时,国家便得面对破产、高通胀、货币贬值、削减开支、裁员加税或要全民束紧裤带、降低生活水平。

伸言之,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,先甜后苦或先苦后甜是逃不掉的结局,到了这个阶段,变革也将是不可免的,如当前许多发达国家便面对著这个难堪的局面。

尽管这些活例历历在目,大马的执政者依然有看没见,旧态依然地在大搞静态转移,而非动态创造的价值的威权性分配,如 2012 预算案。这显然是缺乏责任感与远见投机的行为;只是,对搞政治的人而言,重点是保住当前的权位,日后如何,谁管得了。

经济策划组
国家银行
MIDA
My Trade Link
马来西亚财政部
国家统计局
Country Report
新经济模式 (中文)